人物速写:
伍少明,省高级评茶师。原大南山侨区茶叶协会首任会长、华侨茶叶三厂厂长。多年来通过制茶新工艺、种茶新技术和引入新品种,带动周围茶农增产增收,他牵线引进的1000多亩新品种金牡丹茶树和推广滴灌新技术的500多亩茶园,使惠来县侨园镇众多茶农收益,为乡亲们共同致富开辟了新天地。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alt="省高级评茶师伍少明:“三板斧”劈出致富新天地"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cms-bucket.ws.126.net%2F2022%2F0830%2F7b79b2cdj00rhep8p001jc000fa00bh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style="margin: 0px auto; display: block;" />
伍少明在察看茶园。林春晓 摄
零下20℃,这是让人望而生畏的温度。然而,评茶师伍少明却在这个低温线上创新了一项制茶新工艺:把鲜茶叶经处理成茶坯后放入低温干燥机,阻止其不再发酵,制成毛茶,从而封住香味,成了抢占市场的上乘饮品,甚至成了加拿大、泰国、新加坡等华侨思念故土揭阳的一种新乡愁。
低温制茶新工艺带动乡亲增收
8月22日,侨园镇成群结队的茶农把当天采摘的1100多公斤生茶,挑进伍少明所在茶厂的收购车间。连年来,当地近千亩茶园所产茶叶,大部分都由伍少明收购,茶农不用为销路发愁。
采访中,侨西居委会主任黄光兴指着满山茶园告诉记者:“我们这里的茶叶销路好,得益于伍厂长制茶的新工艺,这种新技术做出来的茶叶口感甘纯,非常受欢迎。”
黄光兴提到的制茶新工艺,是指2019年伍少明创新的低温制茶技艺。按传统制茶方法,历来均是用100℃高温烤焙生茶。过去,从小就到福建产茶区安溪学习制茶的伍少明,也是这样干的。
2019年,善于动脑的伍少明开始琢磨起改进方法。经过多次尝试,他发现,用50℃至60℃这个低温烤焙出来的茶叶,比起100℃高温烤焙的,色泽嫩绿,新鲜度高,外观好看,冲泡后口感更为甘纯。
处事果断的他决定改用低温制茶,当时,有人当面“拦球”说:“低温比高温所花时间更多,这会增加人力、时间和电费,提高成本,会少赚钱,何必自堵财路。”可伍少明不为眼前的利益受损所动。
想事周到的他谋划起下一步“棋”怎么走。伍少明想到,既然茶可低温烤焙,为何不能冷冻?按理说,温度高,茶叶所含的香气挥发多,温度低,香气挥发少,但究竟以低温多少度适宜,他搞不清楚,以现在可查的资料也找不到答案,只有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去探索。
2019年6月,伍少明拉上懂行的朋友带上本地产的金牡丹鲜茶叶来到潮州凤凰山,用一位认识的茶农山顶茶场里的制茶工具做实验。
经过不断的调温试验,最后,他们得出了结论,零下20℃冷冻的茶叶能锁住香气,不再发酵。
经过低温烤焙和冷冻的茶叶成了香气足的高香型饮品,而且冲泡后色泽鲜活,味道甘纯,很快广受顾客青睐,每斤销售价格上涨20%,伍少明收购生茶也加价了20%,带动茶农增加2成收入。
滴灌种茶新技术让茶农腰包更鼓
6年前,伍少明一次路过冬瓜园,见到一位农民不是用传统的泼水浇地,而是用滴灌新技术,即是把连接水龙头的塑料管间隔打出一个个小孔,慢慢将水渗透到每棵冬瓜的根部。
大受启发的伍少明同有关领导商定后,决定在原大南山侨区的500多亩茶园推广滴灌新技术,淘汰原先泼水和放水浇灌的旧方式。
经过6年实践,证实此种新技术可行,成本低,每亩地仅用300多元的塑料管,而且使用期长,节约大量水资源,还不会造成土地结成板块,保肥保水能力增强。茶树生长有了保障,茶农收入稳中有升。
采访中,伍少明带记者参观采用滴灌的一片茶园,只见这些长在丘陵地带的一垅垅茶树,被一根根长长的水管环绕着。一位茶农拧开近处的水龙头,涓涓细流的水从管子里汩汩而出,滋润着每一棵茶树。
引入异地新良种拓宽发展空间
2016年初夏,伍少明与朋友前往福建安溪茶区考察。路过一片茶园时,伍少明忽然闻到一种特别舒服的茶香味,循味见到一株株从未见过的茶树,他找到近处劳作的茶农打听,才知道这是一种自然变异的茶树,比周围其他茶树长得粗壮,他如获至宝。
原来,自从2015年当上茶叶协会会长后,他很想在带领乡亲们种茶上有所作为。伍少明四处奔走,正在寻觅更好的新茶种。为此,他在征得人家同意后,剪了几枝自然变异的茶树连枝带叶茶穗,带回惠来扦插于土地上,3个多月后,它们就开始生根发芽了。
一年多后,这些从异地而来的良种适应了惠来的水土,开始长成茶苗,伍少明再大批育苗,让茶农扩种20亩茶园。2年多后,首批产量每亩高达250多公斤,可制出50多公斤成品茶,产量比原先老茶种高出一倍。2年多来,这20亩新茶种给茶农们增加了10多万的收入。
“伍厂长是我们侨园镇茶农的贵人,30多位跟着他种茶的茶农,每户每年平均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大家都比之前种龙眼、地瓜、玉米等农作物收入增加一半以上。我家在马湖岭村,与他邻乡,以前互不认识。2016年,我经人介绍认识伍厂长后,他借9万元给我,让我把一些荔枝、龙眼铲掉,改种他提供的茶苗,共有10多亩茶园,他从技术上帮我。3年后茶园开始有了收成,其他农作物也收入不错。我不仅还清了欠款,还有9万多元装修了家里的房子,一家人的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好。”茶农赖明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