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隆隆……”近日,在肥城市安驾庄镇曹家林村坡耕地治理现场,多台挖掘机正开足马力平整土地,原本高低错落的荒坡被削高填低,一眼望去,470亩土地已初显“田成方、路成网、沟相同、渠相连”的现代田园轮廓。“过去这片坡地‘挂’在山上,种粮靠天收,撂荒多年。现在好了,村里统一治理,不仅多出100亩良田,还搭上了镇里千亩田园综合体的快车。”正在现场查看进度的曹家林村党支部书记赵卫仿难掩兴奋。
今年以来,安驾庄镇锚定“产业兴镇、乡村共富”目标,把坡耕地治理作为破解山区村发展瓶颈的“金钥匙”。曹家林村南、北两片区共整合各级资金210万元,用“去高填低、开荒拓滩”的精细化改造,让“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蜕变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这不仅是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的生动践行,更打开了山区村“向山要田、向地要效”的新空间。
“治理不是终点,效益才是目标。”安驾庄镇党委书记杨仁峰的话点明了治理的深层逻辑。北片区360亩集中连片田正进行表土覆盖,未来将融入镇“千亩田园综合体”,以观光农业为核心,串联特色种植、生态养殖与农旅融合项目;南片区110亩治理完成的坡地上,省农科院专家指导的丹参苗长势喜人。两片区将形成“春赏花、夏摘果、秋采参、冬养生”的四季体验带,通过轮作互补,预计带动周边7个村集体年均增收30余万元。
土地活了,产业跟着“旺”起来。在坡地治理区东侧,45亩林果“一块田”内,3000株秋月梨和山东酥梨舒展枝叶。“这些梨树长势正好,明年就能挂果,一棵树保守估计产20斤,按市场价每斤5元算,这片林子就是30万元的‘绿色银行’。”镇林果工作负责人刘海峰的账本里,算的不仅是经济账,更是“生态富民”的长远账。从靠天吃饭到“点土成金”,山区产业正沿着“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径稳步升级。
如果说坡地治理筑牢了“钱袋子”,坑塘整治则充盈了“幸福感”。村西头曾臭气熏天的垃圾坑塘,经村“两委”严格履行“四议两公开”程序,投入近20万元回填土方6000立方米;今年又争取市水利局美丽移民村项目资金,建成占地3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党群“连心亭”、健身器材、太阳能路灯一应俱全,还同步修通了连接广场与村主干道的硬化路,方便村民往来。“以前绕道走,现在成了‘网红打卡地’,早晚跳广场舞的有100多人。”村民肖儒明的笑脸上,写满了“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民生温度。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乡村精神风貌的重塑,让“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同频共振。
曹家林村的蝶变,以“安驾庄样板”回答了“山区村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之问:只要找准小切口、建立好机制、算清综合账,就能把“劣势山”变成“优势山”,让“穷山沟”迈向“共富路”。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穆姝琪)
(大众日报及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