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闵行,有多老
如今,闵行自然指的是闵行区,而“老闵行”却是个约定俗成的专用名词,是本地人的一个讲法,大体上指的是位于闵行区西南部的江川路街道所属区域。
闵行便是闵行,为什么还有一个“老闵行”呢?
其实很简单。这是因为1992年9月,上海县和原闵行区“撤二建一”,建立新的闵行区,本地人为了以示区别,把江川路街道这块原闵行区所属的区域,称为“老闵行”。说得通俗点,是“小闵行”和“大闵行”的概念。“老闵行”地区与今日之闵行的版图相比,那就是个“小闵行”了。事实上,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的确只是上海县的一个乡镇。
横泾河把闵行老街一分为二,分别有戚家桥、聚龙桥、启秀桥等(摄于20世纪60、70年代)
什么时候有了闵行
闵行之名最初出现时,其区域仅指如今的江川路街道部分地区,即横泾港汇入黄浦江处东西两侧,其中心位置在横泾港和沪闵路之间。
明弘治年间(1488—1505),这里已成集市,名曰“敏行市”,这是最早的地名记载。“行”是上海地区集市的通称之一,而“敏”也非人们理解的姓氏,基本字义为迅速、灵活、奋勉。也许因地处滨江,航运繁忙迅捷,以致后来闵行人爱用“敏航”两字。在民间,过去也有“米行”的说法,《明史·张经传》中,则把闵行写作“闵港”。
明正德七年(1512)的《松江府志》已记载为“闵行市”,为闵行有文字记载之始。正德十五年(1520),松江一带水患绝收,横沥、沙冈、竹冈因地势高亢有收,附近灾民多到闵行这里开展贸易。
闵行集镇市井烟火初步形成,日趋繁盛,历500年不衰。
20世纪80年代闵行老街
直到1959年12月,因上海城市发展需要,规划建设工业卫星城,于是上海县闵行镇和吴泾地区合并设立闵行区,闵行正式开始以市辖区的面目示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原闵行区,成为激情燃烧岁月中的一块创业热土。
其后,闵行又经历了数次建置上的变动,终于演变为今天的闵行区。
为什么叫闵行
古人使用地名似乎有点随心所欲,不像现在严格,所以一地多名、一名多写是常见的事,以至于“敏行“”米行”“闵港”频繁出现。最终的“闵行”到底是怎么来的,历来众说纷纭,坊间流传最多的有三种说法:
1959年闵行镇南北大街
一是认为因当地的主要贸易而得名。因为当年这里是重要的米市,所以推断“闵行”是由“米行”音变而来,但目前并没有确凿证据;二是认为因人名而得名。明代嘉靖年间有隐士闵其游学来沪,居黄浦之滨。相传,闵其为孔子弟子闵子骞的后裔,为传播儒学慕名来闵行游学,居洞真道院。据民国《上海县续志》记载,闵其死后其墓在横沥(横泾)启秀桥北。其墓在清乾隆时为闵行镇八景之一,称“闵墓蒹葭”。但这比弘治、正德年间的相关记载要晚,所以这种说法也无法成立;第三种说法认为是以聚居于此的闵姓人家而命名,但这似乎也没找到足够史料支持,缺乏可信度。
20世纪50、60年代的闵行老街一隅,闵其墓就在原张家弄东口附近
20世纪70年代新安路
在《嘉庆上海县志》中对闵行镇地名的记载,与以前志籍记载相比,相对较为详细:“闵行镇在十六保十八图,县西南,陆路六十三里,水路七十二里。以姓得名。《明史·张经传》作‘闵港’,亦曰‘敏航’。南枕黄浦、横沥贯之。”该记载虽然有提到闵行以姓得名,但并未列出依据或出处,所以对此种说法依然存疑。
闵行之名究竟是怎么来的,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但也不用太过纠结,反倒是给人们留了个无限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