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8月15日,省《竞跑者》刊发《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一),来看看这些地方的做法》,新昌县以“全时双聘”构建校地企协同发展新模式的做法被刊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新昌县
以“全时双聘”构建校地企协同发展新模式
新昌县聚焦县域引才留才难、人才流动共享体制壁垒等问题,依托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药科职业技术大学、天姥实验室等在新高校院所,联合实施校企人才“全时双聘”计划,构建“人才共引、产教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的校地企协同发展模式。
01实施校企“双聘双考”,
构建人才共引机制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uus.keshunxy.com/file/upload/202508/25/223700312.jpg" alt="" />
一是建立“三方协同”联动机制。出台《校企高层次人才“全时双聘”实施方案》,明确高校、政府、企业三方协同推进工作流程,形成人才“需求摸排—联合招引—协议签订—考核管理”闭环机制。已摸排出76家“专精特新”等重点企业人才需求147人,组织高校、企业赴高校开展联合招聘35场,确定重点人选32人、签订三方协议5人。
二是建立“校企双聘”共享机制。推行人才“落编在高校院所、科研在企业一线”的共引共用模式,落实专项事业编制用于校企联合招聘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博士,双聘人才同时担任高校教师和企业科研人员,除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外,人才80%时间在企业开展科研工作。
三是建立“企考校认”联考机制。实行双聘人才校企“双轨制”考核,突出以企业为主导的考评体系,将人才在企业工作期间的项目完成度、经济效益贡献度等相关情况作为人才评价的主要依据,考核结果与人才职称评定、绩效奖励、续聘解聘等直接挂钩。
02推行资源“共创共享”,
优化产学研用生态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uus.keshunxy.com/file/upload/202508/25/223701752.jpg" alt="" />
一是探索平台共建模式。搭建“人才—设备—技术”共享平台,以双聘人才为纽带,组建校(院)企联合创新中心5家,实现科研平台、应用场景、试验场地等资源开放共享。如上市企业远信工业与浙工院依托联合引进的哈工大余博士,组建无人工厂系统联合创新中心,推动AGV设备技术攻关。
二是完善联合培养体系。构建“学生+学徒+助手”联合培养模式,双聘人才所在企业建立人才实践培养基地,联合高校开展“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政府提供每年200万元资金用于学生入企实习实训补贴,有效推动企业人才储备与学生精准就业双赢。
三是建立成果共享机制。建立科研成果高校、企业、人才“三方共享”模式,明确双聘人才在聘期内取得的科研成果,经协商一致,可以人才、企业、高校名义共同署名报奖、申请专利、发表论文等,有效化解人才流动共享中“成果归属不清”“收益分配矛盾”等问题。
03强化政策“互融互促”,
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uus.keshunxy.com/file/upload/202508/25/223702612.jpg" alt="" />
一是打通流动瓶颈制约。将双聘人才纳入人才政策支持范围,不受户籍、社保等限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双聘人才安家补贴、购房补助。鼓励符合条件的“互聘共享”人才依托企业申报省、市重点人才工程,经评审认定的给予相应政策支持。
二是保障人才流动权益。制订校企才三方协议,明确聘任期限、职责任务、考核管理、薪酬待遇等事项,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如人才在聘期内可享受高校同职级或同类人员薪酬待遇及科研资源,双聘期满且考核合格的,可自由选择继续双聘或直接入职企业、高校。
三是加大政策吸引力度。双聘人才薪酬由校企共同承担,其取得的企业报酬不受高校绩效工资总量限制,相比高校或企业单独招引高层次人才,收入提高30%以上。完善人才公寓、子女就学、医疗保健、金融支持等人才服务,有效解决双聘人才“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