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启动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着力补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短板弱项。
一方面,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2025年统筹各类中央资金约88亿元,支持县级医院、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推进县域医学影像、心电诊断、医学检验、消毒供应、中心药房(共享中药房)等五大资源共享中心提标扩能,加快实现“乡镇检查、县级诊断、结果互认”,筑牢基层服务网底。
另一方面,加快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通过远程医疗、巡回医疗、对口帮扶等方式下沉基层;大力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培养工作,打造一支“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那么,各地如何用好这88亿资金,使其发挥“筑牢基层服务网底”作用,笔者今天以区检中心建设为例谈谈。
一是提高认识,凝聚共识。
自2009年我国启动新医改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2012年的人均25元增加到2024年的94元,今年再增加5元达到99元;城乡居民医保由2006年的30元(个人10元、财政20元)增加到2024年的1070元(个人400元,财政670元),今年财政再增加30元达到700元),但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2009年全国医疗机构入院人数13250万人,其中:医院占64.1%,卫生院占29.2%,其他占6.7%,年住院率9.9%。2022年入院人次24686 万,其中,医院占81.4%,基层占 14.7%,其他占 3.9%,年住院率为 17.5%。2023年超20%。尽管个人卫生支出占比由2008年的40.4%降低到2022年的27.0%,但实际人均费用支出由1094.50元猛增到6010.00 元)。
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按照行政理念构建的看起来完整的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际上呈现出体系碎片化、资源不整合、功能不健全、链条不完整,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目标(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与均衡布局、千县工程、优质服务基层行和社区医院建设等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目的是多看病人多收入)与人民群众所希望的目标(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花钱更有保障)不一致。在县域,表现为县级不强、乡级不活、村级不稳、上下不联、信息不通,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低下,医保、医疗、医药难以协同发展,分级诊疗无法有效形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始终不能得到根本缓解。
为此,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组建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确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希望通过统筹城乡医疗资源,有效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和患者的下沉的分级诊疗模式。要求整合二级以上医院现有的检查检验、消毒供应中心等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慢性病医疗机构开放。探索设置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消毒供应机构和血液净化机构,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加强医疗质量控制,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千县工程”方案也明确以县域医共体为载体,依托县医院建设互联互通的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五大中心,提高县域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推动不同级别类别的医疗卫生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促进县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同质化。
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更是明确要求,根据成员单位能力基础,统筹建立县域内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中心,统筹建立县域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中心,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提升服务能力。2025年底,县域医共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力争全国90%以上的县(市)基本建成;2027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本实现全覆盖。
由此可见,建设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核心有三个,即资源共享、服务协同和人民健康。而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解决县域医疗资源痛点,另一方面实现质量提升(统一标准体系(ISO15189认证),实现检验结果互认)、成本优化(减少设备重复购置,降低耗材采购成本(集中采购可降本20%-30%)、效率突破(通过物流系统实现样本快速转运)和数据整合(构建区域检验大数据平台,助力分级诊疗)。
二是突出重点,理清思路。
如何建立资源共享中心,以区域检验中心为例,可以有四种模式,一是依托大型综合医院检验科建立,二是建设具有独立法人的区域检验中心,三是体外诊断生产企业IVD与县区医院共建,四是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ICL直接加入医共体。
具体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实验室规划设计,硬件升级改造。包括部门设置、功能区设置、专业组设置、规划和手册编制,如根据临床需求结合中心场地、人员、仪器设备、标本量、成本等综合情况,按急诊、门诊、住院、体检、输血部门;按各专业组开展情况;按自检、共建或委外等方式开展规划,编制《临床标本采集手册》与《检验项目册》。
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建设医疗机构的LIS系统,并配备基层医疗机构的区域云LIS系统,打通信息孤岛,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支持基层医疗机构从区域检验中心平台下载、打印报告,同时可将报告发布至临床医生站。提供检验报告的打印、回递与查询功能。在完成送检样本的临床检验之后,可将检验报告回递对应的委托机构,以供查询调阅、打印,并支持外网的检验报告查询。
各单位可以在本地电脑工作站和自助报告机上实时查询和打印检验报告,实现区域LIS全县统一标本字典、检验项目字典、费用对照等,便于全区医疗机构的检验报告共享和标本流转业务的开展。
支持通过建立区域检验平台,利用网络系统把全县内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实验室及患者就医信息链接起来,通过建立区域检验平台,能有效地统一区域内检验报告,真正意义实现全县内的“一单通”。
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包括平台建设和功能建设。智慧实验室管理平台需要全面满足ISO 15189医学实验室的全部认可要求,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高度融合,以实现实验室高质量发展,为医院提供标准化智慧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满足国家医院智慧管理分级评估标准最高级别。有效的记录、采集、统计和分析数据,全面覆盖、动态运行临床实验室的人、机、料、法、环五大管理要素,让实验室运行更智能、高效、便捷,同时也为实验室管理层提供在营运过程中所需的重要管理信息与决策信息的系统。
功能上要能够支持电子病历规范化管理,支持医院智慧管理分级评估标准,支持等级医院评审和绩效评估,解决实验室认可技术瓶颈。
包含但不仅限于人员管理、文档管理、电子记录、设备管理、质量管理、标本管理、物资管理、环境管理、业务管理、数据报表、认可迎检、持续改进等。
质量体系建设,ISO15189认可服务。一要质量达标。严格参照医学实验室按照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要求》的要求,搭建区域整体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提升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与检验质量,也是不同医疗机构间进行检验结果互认的基本要求。二要支持质控。支持监测区域内各医院质控完成情况,支持监测各医院在仪器失控时的处理情况,监督操作是否符合相关规范,支持监测区域内质控数据比较,监督各医院的标本检验质量,支持对外送样本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的全流程数据质量控制管理,支持区域检验条码唯一性管理、统一条码分组、统一条码规则管理。三要能力认可。ISO15189作为医学实验室能力认可标准,是加强医学实验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指导医学实验室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医学实验室认可,推动医学实验室检验质量的持续改进,检验能力的全面提升,达到不同医疗机构间检验结果互认。
耗材供应物流体系建设。一要能够支持一套系统多医院同时使用管理。可实现供应商管理,如资质管理和到期提醒功能;可实现三级库存实时监控,支持多种模式的库存自动补货,自动生成采购单等功能;还需要对耗材的库存设置先进先出原则,避免近效期物料出现,也可设置临期物料的提醒功能。二要支持入库、出库、移库、盘点、报废管理手段。实现医用耗材采购过程的全面电子化管理,给供应商搭建院外供采平台系统,与供应商之间建立内外网互通的平台,对院内物、款、票等线上化管理,减少订单的差错率,对整个订单流程可追溯,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三要支持零库存管理。包括支持医用耗材零资金库存管理、消耗后结算、单品种按科室及用量控制等管理,减少医院库存资金积压;通过定数补货机制实现耗材的合理备货,保障临床使用等。
三是善谋会做,利益共享。
一要会“谋”,即谋划,摸清底子、确立模式。目前区检中心建设有两种模式,一个是中心化模式:建议覆盖半径≤50公里;一个是分布式协同:制定差异化检测目录(县级级医院开展较为复杂项目,基层承担基础项目,很少做的项目交由第三方检验机构做)。
二要会“做”,即协同共享,包括“人、事”:成立检验质量管理组织,加强质控,为互认打基础;“物”:设备统一调配共享,试剂统一采购;“流程”:优化规范,流程再造,建立标准化采样流程,构建"样本冷链物流+电子追踪"系统,温度偏差控制在±2℃内。实现LIS与HIS系统无缝对接,开发移动端结果查询系统,平均缩短报告获取时间4.6小时);“信息”:建立信息平台,包括标本采集、转运、结果反馈。
三是会“借”,即借力外脑,利用第三方检验机构赋能,合作建立区域检验中心,他们有经验,丰富检验项目,挖掘市场潜力,扩大市场需求。
四是用“利”,即利益共享,确定明确具体的利益共享机制,医共体成员单位之间协商确定,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建议采用"成本分摊+绩效激励"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