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柬泰边界争端揭秘:战争如何爆发 又如何结束
2025-08-11IP属地 湖北0

2025年7月24日,泰国与柬埔寨之间一场罕见的武装冲突爆发,成为两国历史上最激烈的边境冲突之一。虽鲜少登上国际头条,但这场冲突已造成至少43人死亡(大多数为平民),数十人受伤,超过35万人流离失所。

图片经过五天的流血冲突,柬埔寨和泰国达成停火协议,泰国代理总理普坦·威乍耶猜(右)在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的见证下会见了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左)(法新社)

危机最初在5月28日浮出水面。当天,泰柬士兵在有争议的边界地带发生短暂交火,导致一名柬埔寨士兵死亡。此后数周,紧张局势持续升温,最终于7月中旬爆发全面冲突。

据称,冲突导火索是柬埔寨士兵与民众攀登争议遗址——塔门通寺,并高唱爱国歌曲,激化泰方民族主义情绪。双方互指对方先开火,并动用包括导弹、无人机、战斗机和海军在内的重型武器。

7月29日,战火蔓延仅五天后,泰国代总理普坦·威乍耶猜在马来西亚与柬埔寨首相洪玛奈会晤,并在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见证下签署无条件停火协议。此举令危机暂时降温。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罕见介入,威胁若战事不止,将取消与两国的贸易协定,并于8月起对来自泰国与柬埔寨的商品征收36%关税。停火,某种程度上,是在外部经济压力下达成的。

这场冲突的核心,并非资源或地缘政治,而是关于文化认同的斗争。焦点之一是柏威夏寺——一座由高棉帝国于9至11世纪建造的山顶庙宇,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除了柏威夏寺,双方在翡翠三角及泰国西部其他古寺区域也存在长期争执,文化遗产与国家边界在历史上长期重叠与模糊,成了今日冲突的火药桶。

图片柬泰两国之间的这场战争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其根源在于文化遗产之争(路透)

讽刺的是,泰柬两国皆为佛教国家,信奉同一传统——上座部佛教。然而,正是这种共同信仰的文化符号,在民族主义者眼中,演变为边界主权的象征。

民族主义者借佛教价值观为自身立场背书,强调文化与宗教遗产的不可分割性,将维护古寺主权视作神圣使命。学者指出,这一现象在泰国尤为明显:右翼政治与佛教机构相互渗透,使宗教成为边境政策的工具。

本轮冲突也是泰柬内部政治张力在外部显现的结果。

尽管柬埔寨在军事上远逊于泰国,但其态度坚定,并在边境部署了地雷与火箭系统。

尽管泰国军力明显占优,但冲突未演变为全面战争,主要受限于国际压力与国内政治考量。

这场冲突的象征意义远超军事本身。对柬埔寨而言,过去不断丧失领土的历史,令民众产生“民族灭绝恐惧”。泰国方面,则对历史上与殖民势力交锋的屈辱记忆深感敏感。

这种双边民族主义情绪,在边境地区表现得尤为激烈,焦点不仅是土地,更是历史、语言、舞蹈、武术的“原创权”。2003年,柬埔寨人曾因文化争议焚烧泰国大使馆,如今的紧张气氛亦近乎临界。

图片理论上,泰国的军事实力明显强于柬埔寨(盖蒂图像)

截至目前,停火协议依旧有效。中美两国强烈反对事态升级,也为和平提供了外部压力屏障。然而,根植于历史、宗教与文化主张的冲突,并非一纸协议即可消解。

这场“寺庙战争”证明:现代战争的触发点,不再只是资源与地缘战略,也可以是关于“谁拥有历史”的问题。

阅读更多:

编译链接:https://chinese.aljazeera.net/news/political/2025/8/3/%E6%9F%AC%E6%B3%B0%E8%BE%B9%E7%95%8C%E4%BA%89%E7%AB%AF%E7%A7%98%E5%AF%86%E6%88%98%E4%BA%89%E5%A6%82%E4%BD%95%E7%88%86%E5%8F%91%E5%8F%88%E5%A6%82%E4%BD%95%E7%BB%93%E6%9D%9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