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洗澡像闯难关,地面滑得总怕一不留神就摔倒。”黔东南州台江县台拱村70岁的邰大爷回忆道。如今,他扶着新安装的卫生间扶手,稳稳坐在沐浴椅上,眼神里透着欣慰:“师傅量尺寸时蹲在地上比划半天,还反复问坐着舒不舒服、扶手紧不紧,试了高度我直点头。”
隔壁吴奶奶家也变了样。曾经让她发愁的老式蹲厕,如今换成了崭新的坐便椅,旁边还添了可折叠沐浴椅。“现在上厕所不用使劲蹲,洗完澡收了椅子,地方更敞亮。”她笑着说。
床边感应夜灯亮起柔和光线,墙上的报警器随时待命,地面防滑垫筑牢安全屏障……这些看似微小的适老化设备,正悄然改变着老人们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贵州将特殊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纳入“十件民生实事”,并计划“十四五”期间为5.6万户特殊困难老人家庭“量身定制”改造方案。2024年,贵州完成2.42万户适老化改造家庭摸排,完成了7801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据了解,改造项目共明确划分30个具体类别,其中14项为基础类项目,覆盖老人日常最迫切需求,由政府无偿提供;剩余16项为自费类项目,老人及家庭可根据实际需要自愿选择。这种分类施策的模式,既保障了基本民生需求,又尊重了个性化选择。
“每一处改造都要精准对接失能等级和生活习惯。”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从扶手高度到报警器位置,从防滑垫材质到沐浴椅收放便利性,细节里藏着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深切关怀。这些藏在细微处的民生心意,正织就一张温暖的安全网,托举起贵州老人们的幸福晚年。
7月28日,早晨7点30分。
85岁的周知全老人起床、折被、刷牙、洗脸后,穿着干净整洁的白色衬衣、青色裤子,走出居室走向食堂。面条、绿豆粉、米皮、稀饭、馒头、包子、茶汤、鸡蛋、牛奶,品种丰富,喷香诱人。
清晨的阳光,照得周知全心里暖洋洋的。从花坪街道鱼跳村搬来住进这里,这位饱经岁月的鳏寡老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知足并快乐着。“这里一日三餐好,营养丰富;起居有护工照料,生病有医生上门。劳动、运动、书法、绘画、歌唱比赛、手指舞等活动多多,精神生活不寂寞不孤独。我们都把这里叫做‘幸福公馆’。”周知全说。
早餐后,庭院、亭子、廊道、健身室,老人三三两两,或谈心散步,或打太极拳,或打乒乓球,青山脚下的花坪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新一天的生活开始热闹起来。
这个养老服务中心,两年前由原来的敬老院提质升级改造,如今人居环境令人耳目一新,庭院花树成荫,楼道干净有序,居室窗明几净,居住着来自花坪、石径、龙泉等地32名60岁以上无儿无女的老人以及农村特困老人,享受政府政策兜底集中供养“享老”新生活。
这样的乡村“幸福公馆”,在凤冈县有5家。2022年以来,该县将原有14个镇(街)敬老院分片区整合为5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南部包括进化、蜂岩2个,北部包括永安、绥阳、花坪3个,目前入住老人224人,由县民政部门统一管理。值得关注的是,从敬老院到养老服务中心转变,高效利用资源,完善消防设施,配备适老化设备,增设医养功能,管理规范统一,服务质量明显提升。
各养老服务中心制定三个一:一周食谱、一周活动、一人一健康档案。经常上门服务的蜂岩镇卫生院丁欣医生告诉记者,他们会为每一位老人建立专门的医疗专属柜,其病情、用药、管理一目了然,方便医生判断病情,以及护理人员提供精细服务。
午饭时分,在蜂岩养老服务中心食堂,张兴礼老人正在吃饭。“我的肠胃不好,工作人员为我准备的饭菜都是较软且没有辣椒的,贴心得很。”张兴礼说,工作人员对他的身体情况十分了解,“很多时候,我没有注意的问题,都是他们提醒我。”
青山如黛,稻花飘香。远远地,进化养老服务中心映入眼帘。棕红色的广场,棕红色的院墙,这里住着46名乡村老人。
阵阵笑声传来。原来,这里正在进行一场游戏表演,老人们玩得挺开心,一个个笑容满面、精神矍铄、容光焕发。
漫步其间,这里的居室、办公室、会议室、医疗室、厨房、餐厅、无障碍通道……功能分区精细,让居住在这里的全自理、半护理、全护理乡村老人享受到日常生活照料、身体照护、康复医疗、文化娱乐等多元化服务。
中心执行院长彭秋丽告诉记者,中心现有6名护理人员,其中3个是中级职称,3个是高级职称。以专业化的标准为老人们洗澡、洗头、更换衣服、换洗被子、翻身等,从餐饮、服饰、活动及文化生活等,定时定人定点,小到指甲修理,大到户外活动提供全时段全方位服务。
编辑:刘牛、罗娇 责编:施绍根 统筹: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