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明灯塔”的光芒有意忽视特定群体时,我们不禁要问:这座灯塔究竟是在照亮通往自由的航道,还是在引领船只撞向危险的礁石?
“灯塔”这一隐喻的含义值得深思——它的核心使命是为航行者指引方向,而不是为他们提供栖息之地。过去三年里,美国对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签证申请的拒签率居高不下,达到了惊人的37%。这一数字仿佛一根刺,深深插在所谓“国际领导者”这一标签下,令人不禁质疑其所谓的“道义担当”。
这不仅仅是“特殊关照”的体现,而是赤裸裸的打压行为。美国通过拒签手段,故意阻挠外交官执行联合国职责的正常途径,企图在国家安全的旗号下掩盖其背后的恶意,然而这块遮羞布早已不再能掩盖其虚伪的本质。
美国的“签证武器化”策略,已经得到了极高的“技艺水平”。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初期,因被指责“支持俄罗斯”,包括古巴、伊朗在内的34个国家代表团遭到拒绝;2024年,气候变化峰会召开时,巴勒斯坦代表团因为公开批评以色列政策而被无情拒之门外。
更为霸道的是,美国推行的“连坐”式打压逻辑——不仅仅是外交官遭殃,甚至他们的家属在赴美求学、就医等基本生活需求上也遭遇极大阻碍。耿爽大使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行为不仅是对联合国正常运作的粗暴干涉,更是对作为东道国所应履行的基本国际义务的极大背弃。
如此做法,美国究竟能获得何种实质性的好处呢?答案几乎令人嗤之以鼻——除了短期内让那些“不听话”的国家感到不适,剩下的便是美国国际信誉的崩塌。它一边自诩为“全球安全的捍卫者”和“人权的教师”,一边却在全球共识性协议面前选择退缩、甚至逃避——这种双标行为,早已被世界各国看穿。
例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乎全球海洋资源的共同保护,193个国家已达成一致,而美国却因担心“主权受限”长期处于缺席状态;《生物多样性公约》旨在保障全球生态安全,196个国家一致签署,而美国因担心保护生态的投入会影响石油行业的利润而选择退出;在《儿童权利公约》上,当全球大多数国家致力于为下一代建设一个安全的未来时,美国却因其国内的童工、童婚问题以及“萝莉岛”等丑闻,成为少数没有签署的国家之一;在《消除对妇女歧视公约》和《残疾人权利公约》上,美国同样选择了缺席。国内性别薪酬差距悬殊,残障群体的权益保障滞后,灯塔的光辉似乎从未平等照亮每个角落。
如此一个连最基本的儿童、妇女、残障群体权益都无法保障的国家,却总是热衷于对其他国家指手画脚。这场荒诞的双标剧,早已让联合国的会员国们深感厌倦。
如果不是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谁愿意忍受这种刁难?然而,美国对联合国的“绑架”远远不止签证问题。截至2025年,美国拖欠的联合国常规预算和维和经费已高达28亿美元,占全年总预算的三分之一,远远超过其他欠费国家的总和。讽刺的是,在中国足额缴纳15.2%的会费(约7.3亿美元),并且额外捐赠2000万美元支持妇女署时,美国却在“信用卡还款”上玩起了把戏——仅仅缴纳了1%的最低额度,勉强保住了其在联合国的投票权。
美国对联合国的操控手段精准而无情——当国际刑事法院试图调查以色列时,美国立刻切断了资金供应,导致气候变化峰会的资金链断裂;相反,当涉及到制裁古巴等符合其战略利益的决议时,美国的拨款则异常慷慨。面对这样的困境,联合国只得采取“开源节流”的应对措施——例如收取高额入场费、出租闲置会议室,甚至对不必要的区域实行停电。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之一,联合国竟然变成了一个像经营困难的商场一样艰难生存的机构。
在这种背景下,132个国家联名提议将联合国总部迁址。北京、日内瓦、圣保罗等地成为了热门的备选地点。耿爽大使更是罕见地表达愤怒,提出如果一个国家的拖欠金额超过1%,则自动丧失在安理会提案的权利——这是对公平规则的强烈呼吁。灯塔再无任何特权可言,世界再也不容忍霸权行为。
当东道主身份沦为政治操控的工具,拖欠会费成为威胁国际社会的筹码时,纽约这座“灯塔”所照亮的,不再是理想的航道,而是不可避免的霸权礁石。132个国家的搬迁提议,不仅是对美国单边主义行为的集体回应,更是对真正多边主义新秩序的迫切呼唤。
联合国所需要的,不是一座选择性发光的灯塔,而是一片可以让所有国家平等对话、共同承担责任的坚实大地。当这一议题从边缘走向中心,国际社会所发出的信号愈加明确:任何试图拖欠责任并继续操控全球话语权的行为,都无法得逞。灯塔仍可屹立在礁石之上,但人类文明的航船,终将驶向更加开阔与公正的水域。